常用天线的分类
天线是无线传输必不可少的部分,除了我们用光纤、电缆、网线等传输有线信号,只要是在空...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5G终端、CPE与小基站,都把“天线”做成一块薄薄的板?5G板状天线究竟解决了哪些痛点,又该如何把它做稳、做强、做实?
一、什么是“板状天线”
板状天线(Planar/Board Antenna)通常指在刚性PCB、柔性FPC或陶瓷基片上形成的微带、贴片、缝隙等辐射体及馈电结构。它外形扁平、易与整机结构一体化,适合5G Sub-6GHz与毫米波的多天线布设,常见于CPE路由器、工业网关、室分小站、智慧杆终端、车载与无人机等。
典型形态
微带贴片(Patch)、倒F(PIFA)、缝隙/缝隙耦合(Slot/CSRR)
阵列化板天线(4×4/8×8 MIMO)、相控/准相控方案
材料载体:FR-4、Rogers/PTFE、陶瓷、FPC
二、5G频段与板天线的契合点
Sub-6GHz:n41(约2.6GHz)、n77/n78(3.3–3.8GHz)、n79(4.8–5.0GHz,地区有差异)。板状形式易做宽频和多频,适配载波聚合与MIMO。
毫米波(mmWave):24–29GHz、37–40GHz等。更依赖高介电常数、低损耗材料与阵列成波束,对加工精度与一致性要求极高。
NSA/SA并存:同机内往往共存4G/5G/Wi-Fi/GNSS,板天线便于版图协同与隔离设计。

三、工作机理与关键指标
机理简述:通过辐射贴片/缝隙与地之间形成谐振,馈电后在目标频段辐射能量;阵列通过相位/幅度分配形成指向性波束。
核心指标(落地务必关注)
带宽:S11≤-6/-10dB的有效工作带宽;5G多制式通常需≥8–20%相对带宽。
增益/方向图:单元增益常见2–6dBi;阵列定向增益可>10dBi。注意主瓣指向与旁瓣抑制。
效率:>50–70%较为健康;结构金属、装配件与线缆都会“吃掉”效率。
MIMO相关性(ECC):理想ECC<0.5,优秀可<0.2;隔离度建议≥12–15dB,旗舰型追求>18dB。
驻波/匹配:S11、回损、阻抗轨迹(Smith图);匹配网络多用π/T结构微调。
极化:线极化、±45°交叉极化,或圆极化(特定场景)。
整机OTA:TRP/TIS、EIRP/EIS、吞吐、群时延、频间/模间干扰。
四、材料与结构设计要点
介质选择
FR-4:成本低,加工成熟,适合Sub-6入门与中端方案。
Rogers/PTFE/低损材料:介质损耗小、稳定性好,适合高性能Sub-6与毫米波。
铜厚与表面粗糙度:影响Q值与损耗,毫米波更敏感。
板叠与净空
天线周围尽量净空,顶部留出辐射空间;与金属骨架、屏蔽罩要保持距离。
地参考连续且完整,必要处用槽/缝调谐或做缺地区。
馈电方式
微带/同轴/探针/缝隙耦合皆可;选型考虑工艺、调试弹性与体积。
结构耦合
机壳、边框、支架甚至装饰件都会“改天线”;评估整机态再做定型。
温漂与环境
介电常数随温度/湿度变化;户外设备需考虑紫外、盐雾、冰冻、震动等。
五、射频前端与共存
匹配网络:预留RLC阵地,产线可微调适配不同批次与公差。
滤波与谐振管理:避开自谐与互耦;与Wi-Fi 5/6/7、蓝牙、GNSS同屏共存要做陷波/滤波与版图隔离。
PA/LNA与TDD:功率链路增益、线性度、噪声系数及开关隔离需与天线目标一起联动评估。
ESD与EMC:浪涌与静电防护器件要兼顾射频损耗。
六、MIMO与阵列:从“多根”到“会指向”
天线布局:四分象限、对称分布,尽量拉开天线单元间距,同时利用极化/方位正交降低相关性。
去耦手段:中和线、缺地槽、寄生单元、独立地隔离。
阵列与波束:相移/幅度控形,提升定向增益与覆盖;CPE/小站中常见8×8或更高规模。
人体/安装影响:手持与贴墙安装会改变近场,提前在仿真中引入人体/墙体模型并做实测验证。
七、典型应用落地
5G CPE/家庭网关:墙挂/窗台安装,建议阵列朝向小区基站方向;通过APP引导“最佳朝向”。
工业网关/AGV/无人机:追求轻薄与抗震;GPS/RTK共存时要拉开天线与电源/电机干扰。
室分小站/智慧杆:板状阵列嵌入外罩,美观、可维护;需兼顾散热与防水。
车载/轨道交通:与多系统共存(蜂窝+V2X+Wi-Fi);关注高速下多径与极化旋转。
八、测试与认证路径
研发阶段:仿真(HFSS/CST等)→样机走线与打样→暗室S参数与近远场→整机OTA(TRP/TIS/吞吐)。
一致性/法规:不同国家地区对5G设备有各自的型式认证与辐射限制;务必在项目初期梳理法规项并预留整改余量。
环境可靠:高低温循环、跌落/振动、盐雾、防水、防尘、UV老化。
量产一致性:对关键尺寸、材料批次、铜厚、贴装高度设定CPK目标;产线微调表(Matching Table)固化。
九、从零到一的设计流程
目标定义:频段/带宽、增益与效率、MIMO规模、整机结构与成本上限。
材料与工艺:选FR-4还是Rogers?铜厚、表面处理(沉金/OSP)?连接器(SMA/MMCX)或同轴跳线?
版图初版:按照净空、走线与地隔离原则布置;关键尺寸参数化以便扫频优化。
仿真与敏感度:扫介电常数、铜厚、装配偏差;评估装配公差对谐振点与效率的漂移。
样机与粗调:网络分析仪看S11/隔离;用阻容电感做初调,记录每一步改动与效果。
整机联调:带上PA/LNA与主板,在暗室做方向图、效率与吞吐;评估共存干扰。
封装结构与射频再校:加外壳/防水圈/装饰件后重新复测;必要时调整匹配或局部结构。
产线导入:建立工艺窗口与抽检项目,固化匹配档位;小批量试产→量产爬坡。
十、常见问题与对策
明明仿真很好,实测糟糕:整机金属件耦合、加工公差、同轴走线与夹具影响被低估;先做空口样再逐步加装。
多天线隔离不够:加中和线/缺地槽、旋转极化、增大间距、引入吸波材料(注意损耗成本)。
效率上不去:检查馈线与连接器损耗、地不连续、结构遮挡、匹配过度补偿。
频点飘:材料温漂/批次差异、装配压紧力不同导致介质常数变化;通过产线微调与材料管控解决。
毫米波调不稳:加工精度与一致性是关键;尽量减少转接、缩短走线,必要时采用封装天线(AiP)。
十一、选型与采购建议
成品板天线 vs. 自研:
追求快速上市、成本可控:选成熟成品,留匹配位二次调优。
追求高增益/特定外形:自研或与天线厂联合开发,NRE换性能。
材料与成本:Sub-6优先评估FR-4方案的可行性;若需更高效率或更宽带,再考虑Rogers/PTFE。
供应商考核:看暗室能力、量产一致性、工程响应速度与过往5G案例;小批评估样先跑一轮完整测试。